汤飞凡:中国近代病毒学第一人

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人们迫切期待早日研制出新冠疫苗。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科学家团队在疫苗的研究上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国人有能力运用科技手段最终战胜病毒,因为我们曾经有过汤飞凡这样出色的病毒学家。



1897年7月23日,湖南醴陵汤家坪乡绅汤麓泉的第二个儿子汤飞凡出生。汤飞凡6岁时就读于何忠善创办的义塾,何忠善的儿子正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湖南省主席何键。何键与汤麓泉关系密切,看到汤飞凡读书勤奋,何键认为是个可造之材,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何琏嫁给了汤飞凡。


汤飞凡幼年时在家乡经常看到穷苦农民贫病交加,就立志学医。1921年他从长沙湘雅医专毕业后,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细菌学系进修。1925年被推荐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系深造,重点研究立克次体、病毒等微生物。当时的系主任发现这个中国小伙子素质较好、工作勤奋,便安排他直接参加当时还属于前沿学科的病毒学研究


1928年秋,汤飞凡回到上海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细菌学副教授。当时中央大学医学院还没有细菌学系,更没有实验室。汤飞凡捐出自己的显微镜,勉强装备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室。1932年医学院独立为上海医学院,汤飞凡升为正教授。同年,他应聘兼任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细菌学系主任。该所经费较充足,设备齐全,汤飞凡抓住机会,除了病毒学以外,还对沙眼、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流感、致病性大肠菌肠炎等进行深入研究。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中央防疫处迁至昆明。时任处长的汤飞凡只剩下300银元,在云南惠滇银行行长廖云台等人的帮助下,防疫处在昆明西山脚下上高峣镇重建,同时租借省立昆华医院的房子生产一些简单的生物制品。生产的疫苗和血清不但供应大后方的需要,还支援了陕甘宁边区,也被太平洋战区作战的英、美盟军所采用。1943年,汤飞凡还制造出中国第一批临床级青霉素。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央防疫处迁回北平,改名中央防疫实验处。在汤飞凡主持下,1947年元旦就建成了万余平方米的抗生素生产车间和研究室以及实验动物饲养场。1946年春天已恢复牛痘苗等急需制品的生产,支援解放区牛痘苗达10万多支。新厂建成后又增加了青霉素、卡介苗和丙种球蛋白的生产。


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了,防疫处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飞凡继续担任所长。战后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最大的是传染病流行。政府要求生物制品所迅速扩大生产,保障疫苗供应。在汤飞凡的精心组织下,克服种种困难,解决了生产规模和技术等方面问题。各种制品1951年的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7倍,1952年又比1951年增加了13倍。


针对当时的天花流行,汤飞凡用1947年从美国获得的无毒病毒株17-D,制出了活疫苗,使中国50年代就有能力实行普种牛痘,在1961年就消灭了天花,比全球提前早16年,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4年,烈性传染病已基本被控制,防疫的重点转向常见的、多发的传染病。特别是沙眼,当时中国人口中有50%患有沙眼,在边远农村更有"十眼九沙"之说,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危害极大。汤飞凡又把研究重点放到了沙眼上。


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专家张晓楼支持下,汤飞凡和助手通过一年的努力,在1955年7月,成功的分离出了一株沙眼病毒,被汤飞凡命名为TE8,这个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被人们称为“汤氏沙眼病毒”,为人类攻克沙眼疾病奠定了基础。


1958年9月30日,世界微生物学领域的巨星、中国近代病毒学第一人汤飞凡因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而自杀。1981年,国际沙眼防治组织给汤飞凡颁发了沙眼奖状和奖金;1982年,国家授予他自然科学二等奖。1992年11月22日,国家邮电部发行了汤飞凡纪念邮票。


2020年6月4日 15:01
浏览量:0